“混日子”心态的流行,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混”的态度对一个社会实在是遗憾无穷。
文/ 邓雄才
评价自己社会位置或状态,很多人喜欢用混字;评价他人社会位置或状态,也喜欢用混字。比如熟人之间自谦,说自己混得马马虎虎,混得不好云云;评价别人说,混得很好,混得不得怎么样等等。
混,反映出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和方式;类似于浑浊、混沌、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不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做人则讲求圆滑,口不随便臧否人物,明哲保身,随波逐流。
这是历史上长期的权力斗争中提炼的自保之术。
五代著名的不倒翁冯道便深谙此道,在那个恶人当道的时代,居然能历事四朝,三入中书,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用现在话来说,可算是混官场的老祖宗。唐代也有一个宰相,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也是明哲保身典范。
中国有句老话,叫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一个人在群体中出类拔萃,很容易遭受嫉妒,被人暗中诋毁或攻击。例如汉代的贾谊,才华横溢、见识过人,汉文帝很是赏识,周勃、灌婴这些功臣贵胄便不高兴了,合起来把他排挤出去。汉武帝晚年总结李陵投降匈奴另一个原因是那些宿将嫉妒他,不肯施予援手。
因此人们总结出做事的经验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马马虎虎、糊弄糊弄就过去了。之所以会有混这种状态,当然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政治清明的时期,官吏就很少有混的,比如贞观年间、开元年间,因为官吏不敢混,也不能混下去了。
“混”的态度对一个社会实在是遗憾无穷。我们发现国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都是糊弄式的。为何国人会如此亲睐国外产品和服务?用民族情绪如,崇洋媚外之类能解释的通吗?
为什么我们的国货不是自强而总是自戕?显然不能用技术差距之类来搪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生产企本身就没有长远的打算,即使赚得盆盈钵满,也还是一种混的状态。很多知名品牌不过是花大价钱买广告轰炸出来的,并不是消费者的口碑积累出来的。工人、服务人员的工作的态度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失去的信心。比如家庭装装修,主家若不全程严密地盯着,不用一年,一大堆问题全出来。现在快递业大发达了,而我们在路边看快递人员对快件进行分类,不管里面是什么东西,随手一抛。国产家电、家具的售后也是,服务没还开始,先跟你要钱,售后上门之后,总要设法让你掏钱。抛开职业能力不提,这种职业态度就令人无可奈何,难以信任。
有人反思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匠人精神,不能提供有品质的产品和有品质的服务。我以为首先缺乏匠人的环境,才导致缺乏匠人精神。
记得小时候乡下木匠、篾匠、泥水匠、漆匠等手艺人普遍受人尊敬,请到家里来做工,绝不会数件数或者规定做工时长,也不会监督做活的工程,皆是由手艺人自己掌握。主家像对待客人一样格外地多添几个荤菜,主妇在中途还专门会准备烟茶。手艺人绝不肯随便糊弄,坏了名声,口碑不好,以后就没人请了。家里祖上传下来的床、柜子、箱子等老物件,不仅坚固,做工精细,雕花美轮美奂。他们的生产者不是什么艺术大师,不过是乡下的手艺人,只不过是用心做出来罢了。
对比一下到南方进厂做工的农民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被工头像奴隶一般看着,地位低下、处境恶劣,不过被当作工具而已。他们怎么可能用心去生产。做工不过是他们谋生和赚钱的手段而已,每件快速完成以获取报酬是正常的逻辑。而那些工厂主,开厂不过是赚钱的手段,倘若干别的更赚钱,他们可能便关工厂干别的去了。过去的工商两业,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很有一部分把儒家做人处事的准则注入到职业规范当中,把人生的价值实现和自己的职业相结合,因此才会有传承百年的老店,才会由代代相传的产品品质。
混跟我们所受的教育紧密相关,中国教育为人诟病多年,鲜有突破和改变。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种混的状态。从家庭教育开始,小孩所受的就是一种投机的、功利的教育;教育功利的评价体系牵引着所有的家长。我们培养的是小孩的投机能力而不是创造能力。因此上了大学也不过是混文凭,读研究上读博士也还是混文凭。评职称不过是混资历。科研、教育这种提供民族原创动力的行业都是以混为做人做事之道。那么,国家在产业链的上游拿什么跟别的国家竞争呢?
历史上秦国军队的强大跟秦国武器的精良有很大的关系,武器的精良跟对工匠的严苛考核有很大关系,秦国的武器都刻着工匠的名字,一旦出了问题便可找到工将严厉责罚,北朝时夏国皇帝赫连勃勃生性残酷,造统万城,史称: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因此城池异常坚固。造武器也是,刀能刺穿甲,便把造甲的工匠处死,刀刺不进价甲,便把造刀的处死。因此武器精良。
这是恐惧的力量。这种力量带来的效果不能持久,总处在一种强压状态下的人很快就麻木了。例如,春秋的井田和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后来便维持不下去了,社会学家总结弱者反抗的武器,有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等。劳动者没有职业尊严和人格尊严绝不可能持久地上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也不可能持续地提供品质优良的服务。
人只有热爱一项工作,热爱一项事业才可能持续为之投入和付出,才可能激发了所有的潜力和才华,像艺术家创作一样,沉醉其中。而我们多数人受到的是功利性的教育,我们千方百计要学的是利于谋生和逐利的手段和本领,跟个人热爱和兴趣无关。当人们从事他们并不喜欢的工作时,怎么可能要求他们全心投入呢?
现在人们都喜欢做短平快而获利的事情,谁愿意沉下去费尽心力去原创、去创新、去研究,中国大约是山寨能力最强的国家了。在商品利润的分配上,流通环节拿走了大部分,原创者、厂家、生产者、研究者只分到可怜的一点点,严重的背离价值规律。
混,反映出一种典型的投机心态,如果作为流行的价值观,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往期回顾:
总统府公款买伟哥、记者“罢工”……韩国怎么老搞大新闻! | 晚汇报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
兄弟账号,强烈推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新京报社论